已實現從地面到空中、從水氣聲到污染源、從監測分析到及時預警的全方位實時監控。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投資7000余萬元在93家國控、省控、市控污染源企業安裝了140套在線監測設備,實現了對全市12個城市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和國控、省控污染源的全天候實時監控。
本報訊(通訊員 李汝震)從市環保局獲悉,目前我市環境監測實現從地面到空中、從水氣聲到污染源、從監測分析到及時預警的全方位實時監控,為泉城人民安居樂業支撐起了一道看不見的安全屏障。
環境自動監控,變化隨時知曉
“十一五”期間,我市陸續對市區原有的空氣監測子站進行升級改造,投入近1000萬元資金,將原有的8個空氣監測點位擴展到19個。升級改造后,濟南市的環境空氣監測項目更加全面,監測網絡也更加密集,監測數據能夠更加科學、客觀、真實地反映全市環境空氣質量。目前,環保部門每天都向社會發布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同時還針對特殊污染天氣發布環境空氣污染分析快報,通過媒體及時向市民反映我市的環境空氣質量及污染變化過程。“十一五”期間,我市完善水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確保河流及水源地水質安全;在黃河、小清河、徒駭河三條主要河流建立了四個河流斷面監測站,實現了化學需氧量、氨氮、高錳酸鹽指數等主要指標的實時監測;在臥虎山水庫、錦繡川水庫、鵲山水庫、玉清湖水庫四個市區主要飲用水源地上建立了四個水源地監測站,提高了城區飲用水源地安全預警監測水平。
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投資7000余萬元在93家國控、省控、市控污染源企業安裝了140套在線監測設備,覆蓋占全市廢氣排放量的90%和廢水排放量的80%的排污單位,實現了對全市12個城市污水處理廠進、出水和國控、省控污染源的全天候實時監控。
分析科學公正,有效應對突發事件
“十一五”期間,我市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不斷完善中心實驗室工作環境條件,不斷提高實驗室監測設備裝備水平。同時以專項監測工作和科研工作為契機,持續拓展監測分析領域,提升環境監測能力,在水和廢水、空氣和廢氣、土壤和固體廢棄物等監測介質方面可以開展常規污染物、重金屬污染物和有機污染物等分析項目達300余項,監測項目指標較“十五”期間取得了顯著突破。
為有效擴展環境監測的工作范圍,市環保部門購置了流動實驗室并抽調部分監測分析人員和現場監測人員組成環境應急監測隊伍。配備有環境空氣自動檢測系統和微型實驗室系統的流動實驗室,可對空氣和水體中常規污染指標和特征項目現場即時開展監測分析。2010年,面對部分排污企業非法偷排日益突出,小清河濟南出境斷面水質達標壓力激增的嚴重形勢,充分發揮流動實驗室野外機動作戰的性能,安排專人對小清河干流和支流進行數天24小時連續水質監測,最終打贏了這一場遏制非法排污的硬仗,為保障小清河最終達到省控河流斷面水質要求,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此外,流動實驗室和應急監測隊伍聯手,及時有效地應對了南部山區魯皖輸油管線漏油事件、黃河鞏義柴油泄漏事件、裕興化工總廠酸霧偷排事件、商河縣開發區麥苗死亡事件、濟南動物園大熊貓非正常死亡事件等各種環境突發事件,為事件的圓滿處置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技術支持。全運會期間。
科研厚積薄發,打造預警高平臺
“十一五”伊始,濟南市提出了“持續創新環境科研機制,不斷提升環境科研基礎能力,積極創建高層次科研平臺,圍繞城市重大環境安全問題和民生環境熱點問題,以綜合觀測、成因解析、預報預警、調控技術研發為主線,開展環境安全監測預警關鍵技術和方法研發與示范應用,引領、提升全市環境安全預警監測能力”的發展戰略。
借助一系列高層次科研平臺的創建,濟南市環境科研團隊乘勢而上,積極把握環境污染發展的最新趨勢,探索環境監測預警新技術。針對我國大氣污染正由煤煙型污染向以細顆粒物與光化學污染為核心的復合型污染發展,為及時準確掌握污染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新影響,精心部署開展城市及區域大氣復合污染監測預警新技術研究,搭建了以地面自動監測、理化分析、激光雷達反演、數值模擬等多手段耦合的大氣細顆粒物理、化學、光學特性研究平臺,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2010年環保部、科技部和財政部等部委聯合批準由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濟南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主持承擔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項目“城市環境空氣中細顆粒物監測技術及規范研究”。該項目將致力于研究開發地基激光雷達遙感反演細顆粒物的技術方法,建立我國細顆粒物監測評價技術體系,從而引領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向更高更實用的方向發展。
(本文來源:舜網-濟南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