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中國安全防范產品行業協會制定發布了《中國安防行業“十三五”(2016~2020年)發展規劃》,五年間安防相關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本文將對安防視頻監控領域技術的發展進行簡要概述。 1.人臉識別應用 人臉識別是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目前人臉識別在視頻監控領域得到廣泛應用。2014年是我國人臉識別技術的轉折點,該年FaceBook發表一篇名為“DeepFace系統,達到肉眼級別的人臉識別系統”的文章,之后Face++(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團隊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湯曉鷗團隊均在深度學習結合人臉識別領域取得優秀成果,使得人臉識別技術從理論走向了應用。但人臉識別技術全面發展和應用是在“十三五”期間,2018年是人臉識別技術全面應用的重要節點,“刷臉”時代正式到來,截至2018年7月2日,我國人臉識別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達到10404項。 從我國人臉識別技術應用來看,目前主要集中在門禁、安防以及金融三大領域,特別是在安防行業,人臉識別技術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今很多車站、機場、地鐵站都已經開始實行“刷臉”進站,很多醫院的出入口都已經安裝了帶黑名單識別功能的人臉攝像機,多個旅游景點也已配備“人臉識別”系統以應對節假日期間游客流量的增加,可以說在目前的安防系統建設中人臉識別已經成了標配。 2.數字高清普及 2016年,主流的高清攝像機分辨率以720p為主,經過五年發展,目前1080P攝像機已成主流,特別是2020年4K超高清攝像機已經形成產業化能力。未來通過超高清監控攝像機的量產,會推進安防監控系統升級改造,并發展基于超高清視頻的人臉識別、行為識別、目標分類等AI算法,可以進一步提升智能監控范圍、識別效率及準確率。 3.環境適應性更強 視頻監控的夜間監控效果一直是安防領域廣泛關注的問題,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低照度視頻攝像技術取得了快速發展,經過了暗光級(0.1Lux)、月光級(0.01Lux)、星光級(0.001Lux),目前主流的攝像機已經達到了星光級,最低照度彩色達到了0.0005Lux@(F1.2,AGCON),黑白達到了0.0001Lux。 4.標準更完善 在標準化方面,“十三五”期間制修訂了多項視頻監控方面的國家標準,如GB/T25724—2017《公共安全視頻監控數字視音頻編解碼技術要求》、GB/T28181—2016《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系統信息傳輸、交換、控制技術要求》、GB35114—2017《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聯網信息安全技術要求》、GB37300—2018《公共安全重點區域視頻圖像信息采集規范》等,從視頻編碼、傳輸、信息安全、圖像采集等方面進行了規范。 5.編解碼標準的發展 雖然2013年2月已經推出了H.265編碼,但是H.265大規模落地卻是在近幾年,目前成為視頻存儲傳輸的主流格式,不僅可實現在有限帶寬下傳輸更高質量的網絡視頻的需求,還大大降低了視頻存儲成本。2018年4月10日,美國圣地亞會議上正式得名的新一代國際視頻編解碼標準(H.266/VVC)也已經正式出爐,將全面超越H.265/HEVC,還可以提供更高的壓縮性能。H.266/VVC是一種基于塊的分層編碼結構,將圖像分成一系列的樹形編碼單元(CTU),這種劃分結構比之前靈活很多,極大地提高了編碼性能。在壓縮方面,H.266/VVC利用空間域壓縮算法、時間域壓縮算法、熵編碼實現了更有效的壓縮目的。另外H.266/VVC還增加了自適應環路濾波ALF和亮度映射色度縮放濾波LMCS,可進一步提高編碼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