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G 技術的加速落地、AIOT 技術的深入應用,讓國內不少行業和企業開始向智能化方向快速演進,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速度更是有目共睹。而智能安防作為智能家居發展普及的 " 先鋒 ",自然也吸引了眾多從業者的關注和參與。
在智能化的浪潮下,各大企業開始爭先恐后布局其中,除了傳統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在加速整合資源外,曠視科技、商湯科技等 AI 獨角獸也都加足了馬力進入賽道,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等大廠也開始跑馬圈地,科技巨頭華為也是來勢洶洶,在此背景下智能安防市場也迎來了高速發展。
智能安防迎來產業春風
隨著智能安防系統及技術在城市管理、社區管理、居家生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智能安防的市場規模也在持續增長。據估算,2020 年我國智能安防市場規模約為 576 億元,預計到 2026 年,智能安防的市場規模有望突破 2500 億元。而智能安防行業之所以能一直持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則與三大利好不無關系。
從政策來看,得益于國家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智能安防的前景大好。自 2015 年起,我國就相繼出臺了多項智能安防用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的相關政策,而各地區也在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大力推動智能安防產業發展,從 "3111 工程 " 到 " 平安城市 " 建設,從 " 雪亮工程 " 建設到當下的 " 智慧安防小區 " 建設,在國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持續投入下,智能安防市場紅利可觀。
從技術來看,在 AIOT 和云計算等新技術的驅動下,安防智能化已經是大勢所趨。隨著智能化浪潮的來襲,AIOT、移動互聯網、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應用開始相繼落地,有賴于新技術的賦能,傳統安防被注入了更多智能化因素,而這些與智慧安防所匹配的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衍生,也加速推動了安防向智能化發展,智能安防行業因此開始了持續高速增長。
從需求來看,人們對安全問題的關注與日俱增,也讓城市家庭對智能安防需求變得更加旺盛。艾媒數據顯示,以家為消費單位的用戶,最關注的就是家庭安全問題,因此家庭安防場景被認為是剛需場景。據悉,中國、拉美等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家庭安防普及化占比遠低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 70%,可見,國內安防市場目前還處在 " 增長 + 探索 " 的階段,還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
智能安防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各大龍頭也都紛紛涉足,都在摩拳擦掌、蓄勢待發。而在眾多玩家中,具備品牌、技術、渠道等優勢的傳統安防企業、AI 獨角獸、互聯網產業巨頭的表現則十分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數海康威視、曠視科技和華為,而由于自身基因的不同,三者進軍智能安防的戰略、戰術也十分迥異。
防御派:海康蓄力
由于傳統視頻監控市場滲透率已經趨于飽和,智能安防賽道又是高手云集,所以即便是作為安防行業的龍頭企業,海康威視的境遇不容樂觀。而若想要從眾多同類競品中脫穎而出,就要具有一定的獨特之處,因此海康威視一直在智能安防賽道上不斷積蓄著力量。
一來,隨著傳統安防增速放緩,謀求智能化轉型就成了海康威視持續增長的重要途徑之一。作為傳統安防行業的巨頭,盡管海康威視在安防上的成績已經十分亮眼,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安防市場上,海康威視仍不可避免地面臨著增速放緩的困境。于是為了尋找新的業績增長點,海康威視除了拓展一些新的業務機會外,也開始在安防的智能化上下功夫。
二來,海康威視在智能安防上的個性化定制需求,與其他玩家形成了差異化優勢,這對其提升市場競爭力十分有利。無論是對行業級市場還是消費級市場,海康威視均為其定制了完整的智能安防產品及解決方案,就連作為方案核心的監控平臺也結合了行業特點,提供了與行業相貼合的應用,比如海康威視為物業安保推出了 iVMS-8710 平臺軟件,而針對商業數據又推出了 iVMS-8720 平臺軟件,以此來滿足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
三來,海康威視 " 云邊結合 " 的打法,保持了其軟硬一體化的優勢,加速了其智能安防的落地。與行業其他玩家不同,傳統安防巨頭海康威視的打法更注重 " 邊緣 ",意思是數據可以在邊緣域(如攝像機)上解決,而不用全部往云中心傳輸解決,盡可能實現 " 按需匯聚 "。這一思路有效地發揮了海康威視從硬件到軟件到系統到平臺,每一個環節都能彼此配合的優勢,從而更好地提出了針對客戶需求的具有行業競爭力的方案和產品。
革新派:曠視深耕
智能安防作為物聯網最具潛力的細分市場,前景十分廣闊,所以聚焦物聯網場景的人工智能領先企業的曠視科技自然不會缺席。只不過在各行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每個玩家的實力都不容小覷,而曠視科技要想在前有海康威視后有華為的賽道上占得一席之地,也只能不斷深耕。
一方面,曠視科技自身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上的探索,與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不謀而合。現如今,新型智慧城市已經是大勢所趨,而要建設新型智慧城市則需要大量的 AIOT 設備,在人工智能機器視覺上處于領先地位的曠視科技正好能承接這一使命。曠視科技自研的 AI 生產力平臺 Brain++ 開發了智慧城市、智慧建筑、智慧物流的 AIOT 操作系統,可以在未來智慧城市建設中取得先發優勢。
另一方面,具有強剛需屬性的安防行業,可以有效加速曠視科技全產業落地。安防不僅是從視頻獲取到視頻存儲的一整套系統,更是產品和解決方案的完整體系,所以曠世科技選擇以安防為突破口來打通全產業。而且安防行業場景較為集中,容易實現技術優化與突破,曠視科技將算法融入安防之中,可以有效降低其全產業落地的成本和效率。
而曠視科技在算法上的技術實力,就是其入局安防行業的底氣。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如今的安防行業也開始向全面智能化轉型,所以對算法的需求也日益增多。而得益于在技術算法上的大力投入,曠視科技已經自主研發出了相對領先的深度學習算法、核心計算機視覺算法和 AIoT 相關算法,而且目前的這些算法也已經達到了安防的應用需求,能很好地融入安防行業中。
后來者:華為轉向
智能安防市場的巨大體量吸引了不少玩家爭相布局加碼,華為自然也不會袖手旁觀。只不過,安防的邊界逐漸模糊,機器視覺正在全面滲透,開始將傳統安防帶入智能化時代。在此情況下,華為也不得不做出戰略的調整和升級,不再只著眼于安防,而是將目光從智能安防轉向了機器視覺,并將智能安防產品線改名為機器視覺產品線。
首先,作為數據基礎設施非常重要的一環,機器視覺是華為邁向智慧城市的重要助力。智慧城市的每一個細分領域無不都是以視頻為基本載體,而機器視覺所產生的海量視頻數據也能釋放出很大的價值。而由于目前的安防產品已經無法滿足未來智慧城市的需求,所以通過智能安防到機器視覺的戰略延伸,可以幫助華為同時滿足政府、金融、能源、教育、園區等諸多行業的智能化訴求。
其次,華為在芯片、云端、算法等方面的硬實力,能很好地支撐其機器視覺的發展。得益于多年的建設,華為在連接、存儲、云計算、大數據、AI 等領域已經做出了一定成績。華為鯤鵬生態在智能安防產業中建立了完善而穩定的業務框架;華為云也早已面向更廣的用戶,并形成了針對不同環境、不同需求的開發平臺。另外華為還上線了大量基于各類細分領域中的算法,其算力能力也已實現了 20Tops 的算力支持,遠超市面上其他企業。
最后,華為采用生態系統的玩法進入智能安防領域,能助其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態圈。華為智能安防所采用的 "2+4+N" 戰略中,除了基于鯤鵬和昇騰這 "2 大系列芯片 ",以及真數據、真智能、真開放、真安全這 "4 真 " 外,主要還有攜手 "N 家生態伙伴 "。而華為憑借較深的行業渠道積累搭建自己的平臺,吸引了更多不同的合作廠商共同參與,這種高效聚合各方資源的模式,對其智能安防的發展壯大也具有重要意義。
小結:
其實,從各玩家不遺余力地加碼安防行業就不難看出,智能安防市場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安防的產業鏈比較復雜,并不是單純的技術和算法就能拿下,安防賽道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更何況安防賽道分羹者眾多,且各個實力都不容小覷,所以在傳統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安防革新派曠視科技、后來者華為都有 " 一技之長 " 的情況下,安防賽道短期內恐怕還很難分出勝負。
而目前,隨著安防已經逐漸擴展到 " 非安防 " 領域,開始向著 "AIOT" 發展,各玩家們也開始從工程、算法、產品、應用等多方面做出考量。在此背景下,無論是為了給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還是為了搶灘數據獲取的渠道,亦或是為了能在市場上搶占一席之地,海康威視、曠視科技、華為等玩家探索的腳步都不會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