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oT自融入千行百業以來,直面產業、融入場景、提質增效就是其最初之想與未來之愿。
安防,自從貼上智能標簽后,AIoT與安防的千絲萬縷與萬般依賴,使得安防成為AIoT原本兩個有交集但遠未重疊的行業,日漸交融、兼蓄并發。
正如此,這個產業鏈或者更寬泛的生態之中,工程商與集成商的轉型升級之路與求生之戰,也是不可多得的光景。
一、集成商的“生態位”與“求索欲”
進入AI時代以后,最早在安防行業得到應用的AI技術是人臉識別技術。
人臉識別技術一經推出,便顛覆了傳統的智能分析算法。由于其深度學習特性,識別的準確率大幅提升,達到了可以實戰的標準。
然而在初期人臉識別技術都是依附在單一產品上進行銷售,只存在一些基本的業務,入布控報警,黑名單白名單報警。
雖然準確率很高,但是對于用戶使用來說意義并不大,因為沒有真正解決用戶的問題,所以無法實現普及。這便是只有AI,沒有IoT,智能化數據只能停留在單點,所能解決的問題非常有限。
因此,這一時期的安防工程集成商,有點準備不足和水土不服。他們也在上下求索,豐滿自身。
二、時代把脈、瞄準未來
AIoT看似是萬物感知,但感知只是手段,并非最終目的,感知還需為后續的智慧應用服務。所以,感知只是第一步。對于很多工程集成商而言,太多關注于傳感器本身的硬件之能,而對于軟件開發與二次開發能力,偏弱。
記者前不久在華為中國區伙伴大會上與其生態集成商溝通中了解到,AIoT賦能安防,各類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垂直應用不斷涌現。
視頻監控系統前后端均實現智能化,前端智能化和后端云化,逐漸形成邊緣節點、邊緣域、云中心三個層次的云邊融合的產業生態圈。
而行業大佬們以基于行業標準的開放技術架構,提供智能視頻云、智能多維感知、視頻圖像處理、視頻解析、算法倉、大數據分析、網絡安全等產品和服務,與廣泛聯合的生態合作伙伴一起,為用戶完整交付涵蓋端、邊、云的有安防特色的AIoT解決方案,帶給用戶更為高效的智能新體驗。
這個集成商企業就是在ISV方面獨樹一幟,以至于他們在東莞貓眼項目建設中,他們成功中標四千路前端點位和后端所有智能化平臺大單。
有了東莞這一成功案例,隨后在中山、江門都會順藤摸瓜,在市場機遇中找到抓手,形成一個商業機會,在智慧警務、智慧云、貓眼等項目中立于不敗。
由此,可以說,AIoT是直面與融入產業,帶來效能倍增,所以工程集成商們如何無縫與平滑了解產業與場景真正痛點,并將碎片化場景如拼圖般融合起來,是關鍵。
同時,如何與上游廠家一同認知讓全行業生態的演變,進而共同打造和實現生態的高度協作,這一般是對于非常有實力的大型集成商的轉型升級路。
而對于偏小的一部分,除了有一支有豐富施工經驗的施工隊伍外,還必須有一支緊跟市場步伐的能掌握新技術、新產品的有開發創新能力的技術隊伍,重視技術人才建設,要使自已具有軟件開發與二次開發能力。
因為工程商本身就相當于“集大成”者,要有能對各種系統與設備的集成能力,有軟件開發與二次開發能力,從而有能力組成一個AIoT新型的綜合大系統,形成一套獨特的項目解決辦法和自有特色。
如果對項目的解決方案沒有任何特色,在市場上拼的可能就是價格,這就很難形成競爭優勢。尤其是AIoT時代,直面的不單單是本行業還有更多外來者的市場爭奪。
另一方面,處于生態位承上啟下的銜接角色,工程集成商們做得更多的并非包羅萬象的集成,而是清晰地將甲方訴求與研發制造商的產品理論進行對接和可能性探討。
畢竟做大型平臺開發不是集成商最擅長之處,他們根植于項目,與項目同呼吸、共命運。
對于系統集成商來說,未來最大的競爭是軟實力的競爭,它考驗集成商軟件開發能力的深度、精度、厚度。
軟件實力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平臺軟件、二次開發、熟悉和運用應用型軟件。
平臺軟件起到一個很大的作用是,例如將報警、門禁等數據統一到一個數據庫中,借數據庫做代碼轉換。
過去國內具備平臺軟件研發能力的集成商不多,大部分還是依賴于軟件供應商。
對面“僧多粥少”,在當前產業鏈和通路上發生一些惡意變化,如有的廠商跳過工程商直接面對用戶,安防通路環節越來越少,價格越來越透明。
因此,現在部分工程集成商為爭取更多的市場主動權,在做工程的同時,也會開發一些與工程相關、配套的產品,或代理國際品牌的產品,這樣顯然也可以當作添加在市場競爭上的一個砝碼。
三、非標化與定制化的方案開發,運營服務的品質化
關于AIoT,業內有一恰當比喻。放眼長遠,AIoT更為遠大的愿景是搭建一個“樂高樂園”。
其中,AIoT的底層軟件基礎設施和技術、產品、服務、解決方案等能力,將通過開源開放的方式輸出給廣大開發者。
中小企業和工程集成商們可以用類似搭積木的方式,方便快捷地獲取自己所需的“樂高模塊”,從而開發出適用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
在這個樂高樂園里,工程集成商與方案提供商的產品開發更加便捷和高效,而最終用戶也有更友好的應用體驗。
長久以來吃大型項目(3111工程、科技強警、平安城市、智慧城市、雪亮工程、市域治理等)紅利,傳統的安防集成商自身是高增長的,即便是在2008年的金融風暴與最近幾年的疫情肆虐時,依然是逆勢增長。
由于本身競爭不太市場化和潛規則長期存在,綜合來看AIoT下的集成圈層,依然缺乏市場機制中的優勝劣汰生存法則,不太利于產業良性升級和整頓。
因此,整個產業不易培育出傳統安防大型集成企業、無序競爭造成服務質量不易再提升,整個行業的應用環境也不容易走向深層次,繼而不易帶動整體產業技術的再次提升。
同時,由于各原始廠家陸續推出全方位的AIoT解決方案,系統集成商要想保持原有的市場地位或是擴展更廣闊的市場。
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傳統系統集成商必須進行業務轉型,方能在系統集成領域長期穩定地發展。傳統的系統集成商主要集中點是集成,它沒有自主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依靠的是大廠家或其它企業的產品和技術。
在某些程度上,廠家為了使其的產品和技術能被廣泛應用和推廣就會大力拓寬它的銷售渠道,從而導致集成商的門檻很低,市場份額被不斷地稀釋。
在技術變革和企業林立的環境下,客戶也在發生著變化,它不再依賴于一家企業,跟它發生業務關系的企業不斷增加,它有了更多的選擇性和參照物。
于是,集成商與客戶的關系也隨時可能面臨險境。項目管理、技術產品化、服務產品化、咨詢式銷售等對系統集成商來說,都是很重要的。
一切皆為服務下,“運營經”是AIoT時代集成商潛心專研的商道路線與經驗總結。
隨著各類物聯網設施的不斷豐富,如何實現多設備間的互聯互通,打通場景類各子系統的數據鏈路也是決定AIoT系統能夠發揮實用性的一大關鍵。
物聯網行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重大挑戰就是硬件產品類型繁多、產品運行環境多樣、產品運維管理方式不一,以智慧社區為例來全盤說明。
社區場景類型非常豐富,各類系統及涉及到的數據類型也五花八門,有基礎的人、車、事、物、組織,這是一個社區基本的數據元素。
除此之外,還有包括水、電、火、氣象、環境、水質等一系列環境類型數據。打通各類數據之間的鏈路是決定社區能否實現智慧化運行的先決條件。
現階段,受限于標準、利益分配等方面的因素,不少智能物聯網系統依然存在系統割裂,數據“煙囪”的問題,尤其對于平臺產品而言,IoT平臺或AI開放平臺,一定要具備足夠的開放性、包容性,能夠快速支持多終端的高效接入才能更好地展開后續的數據應用。
那智慧社區如何提供服務與運營能力?
對利潤逐年下降,管理成本逐年上升等現狀,物業行業對服務標準化、內部管理、外部服務及品牌力升級打造、增值運營等訴求強烈,開始探索智慧化物業轉型,打造物聯中臺+場景應用運營模式,通過沉淀場景化組件平臺能力及提升新應用開發效率,打通物業各場景應用和服務入口,幫助客戶快速構建智能化應用落地實踐,擴展智慧社區商業增值服務,助力多種業態實現智能化升級。比如:
新一代設備設施智慧運維通過傳感器技術,實現線上排程巡查,重塑安防品控體系,讓本地設備在線提升故障響應率。
借助智慧視頻AI能力,實現電子化在線安防巡更,讓視頻流融入業務流。
AI攝像機的智能識別,可實現電瓶車入梯事件,報警、聯動電梯梯控系統阻止電梯關門,從而減少電瓶車入梯引發火災等風險,增強物業管理服務能力。
當然,如果要做到AIoT大型項目的運營能力,幾乎我們看到的都是云廠家相繼而來,記者最近一年也接觸不少視頻云的中小企業,都是具備一定的SAAS平臺能力。
去年在采訪德立云時了解到,通過SaaS平臺為城市物業、城市營運等服務企業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物聯網基礎設施及軟件運作平臺,并負責所有前期的實施、后期的維護等一系列服務,企業無需購買服務器、建設機房、招聘IT人員,即可低成本地通過互聯網和物聯網使用信息化運營管理系統。
物業服務企業通過SAAS平臺的工具軟件向社會提供多方面的應用和服務,讓人們充分體驗到與智能設備之間高效、實時的信息互動,獲得高度的“體驗感”和“服務感”,讓社區業主徹底擺脫“被管理”的感受,讓物業服務輕松獲得業主的高度認可。
同時,物業公司通過大數據運營,可實現工作規范、決策準確,并大幅降低經營成本、提升管理效率、增加公司效益,由此邁向智慧物業發展之路。
架構碎片化后,云邊端算力割裂,大量長尾的AI市場能量尚無法釋放的長期病根,或許工程集成商的運營服務能力能對癥下藥,藥到病除。
直面產業、融入場景、提質增效這是AIoT的時代之愿,說穿了還是生產關系、生產效率與生產工具的話題,而工程集成商們如何在千變萬化的市場錨點入手,加速提升原本慢悠悠的科技創新能力,在快與慢之間,走出自己的新步伐與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