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智能大樓的布線誤區
(1)“智能大樓”的概念是目前國內極為熱門的話題,但仔細分析一下,沒有任何人能對其下一個準確和全面的定義。其實其中的原因也很簡單,就是因為大樓內包含有太多的系統,很難準確地描述清楚。
(2) “結構化布線系統”和“綜合布線”是兩個不同的概念,EIA/TIA568A-商用建筑布線系統標準中定義的“結構化布線系統- StructuredCablingSystem”限于電話和計算機網絡的布線。而大樓的“綜合布線”則包含了大樓的所有系統的布線(甚至說可以包括強電的線),目前還沒有標準,而且短期內也不可能有標準,原因是大樓內包含的系統太多。試想美國制定電話和計算機網絡布線標準就經歷了10年的時間,所以要統一所有系統的綜合布線標準又談何容易?所以市場上有些宣傳將“結構化布線系統”的概念神話不是科學的態度。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產生根源,并非由于大樓的建設,而是電信的發展驅使其產生。追溯布線系統的產生,隨著電話和計算機網絡的產生和發展,大樓內的電話線和數據線纜越來越多,必須要有一套完善可靠的布線系統對這成千成百的線纜集中管理、終接。
談到智能大樓的“綜合布線”,更是存在有不少的誤解。有些公司為了市場宣傳的需要,提出可以提供智能大樓的“結構化布線系統”。但是分析一下就不難理解,將大樓系統均用結構化布線系統統一支持,實質上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例如消防系統來去只有幾根線,根本沒有必要通過配線架;電視系統采用同軸纜非常可靠和方便,現在上UTP配線架通過雙絞線傳輸,必要性有何在?其他大樓系統,如樓宇自控系統、監控等也是一樣。況且這樣應用也是沒有標準規范的。當然在大樓建設時,統一考慮各種系統布線的走線是非常必要的。
2.結構化布線系統標準誤區
結構化布線系統的標準并不神秘。
(1)目前,各布線系統的廠商均在推行各自的布線系統標準,但是實質上各廠商的標準均需符合國際標準,否則其產品就沒有市場。當今結構化布線系統主要是兩大標準:一是北美的標準EIA/TIA568A,它是在1985年在美國開始制定,經過六年的努力,于1991年形成第一版EIA/TIA568,后經過改進于1995年10月正式修訂為EIA/TIA568A;二是國際標準即ISO/IEC11801,也是在1995年正式確立的。西蒙公司作為結構化布線系統領域歷史悠久的專業廠商,在標準制定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在市場宣傳中,許多公司都列出了一系列符合的標準,如EIA/TIA568A,ISO/IEC11801,EN50173(歐洲標準)……但仔細研讀一下這些標準,實質均大同小異,并非象許多宣傳所云。
3.屏蔽與非屏蔽布線系統誤區
(1)目前,世界上對非屏蔽和屏蔽布線系統的爭論仍在繼續。北美和其他世界上大多數地區推崇非屏蔽系統,而歐洲則大力推行屏蔽系統。從實質上講這只是消費觀念的不同。
(2)西蒙公司擁有全套的非屏蔽、屏蔽及光纖產品,可謂獨樹一幟。在歐洲西蒙公司為了符合歐洲的消費觀念而主推屏蔽系統,而在其他地區則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布線系統。特別地西蒙公司的屏蔽產品獨特地全面符合ISO11801及CENELECEN50173關于轉換阻抗的要求。
4.布線系統的傳輸性能誤區
(1)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五類、超五類、六類等名詞,使得用戶有時感到無所適從。而實質上五類是目前唯一有國際標準規范的性能描述,它可以支持頻寬到100MHz,對應的應用為ATMOC3即155Mbps.
(2)談到 622MbpsATMOC12應用以及Gbps級的以太網西蒙公司可以全面的支持。其實原因也很簡單:西蒙的配線產品是目前傳輸性能最好的(如西蒙的超級鏈路測試,國際標準要求ACR在100MHz頻率時為3.1dB,而西蒙可達到31dB,遠遠超出了標準的要求!)
(3)談到高速數據應用,如果達到155Mbps以上的速率,采用光纖最為合理,特別是在主干更是這樣。而對于水平系統支持桌面工作站應用,絕大多數工作站包括一些服務器是工作在10Mbps的以太網上,對服務器可采用獨用的10Mbps的通道。而有必要使用155Mbps速率的大型服務器和ATM網上的電視會議終端更是極少數,而這少數的服務器和終端采用光纖更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