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光束遮斷方式的探測器 當有人橫跨過監控防護區時,遮斷不可見的紅外線光束而引發警報。常用于室外圍墻報警,它總是成對使用:一個發射,一個接收。發射機發出一束或多束人眼無法看到的紅外光,形成警戒線,有物體通過,光線被遮擋,接收機信號發生變化,放大處理后報警。紅外對射探頭要選擇合適的響應時間:太短容易引起不必要的干擾,如小鳥飛過,小動物穿過等;太長會發生漏報。通常以10米/秒的速度來確定最短遮光時間。若人的寬度為20厘米,則最短遮斷時間為20毫秒。大于20毫秒報警,小于20毫秒不報警。 紅外對射探測器主要應用于距離比較遠的圍墻、樓體等建筑物,與紅外對射柵欄相比,他的防雨、防塵、抗干擾等能力更強,在家庭防盜系統中主要應用于別墅和獨院。 紅外對射探測器全名叫“光束遮斷式感應器”(Photoelectric Beam Detector),其基本的構造包括瞄準孔`光束強度指示燈`球面鏡片`LED指示燈等.其偵測原理乃是利用紅外線經LED紅外光發射二極體,再經光學鏡面做聚焦處理使光線傳至很遠距離,由受光器接受。當光線被遮斷時就會發出警報。紅外線是一種不可見光,而且會擴散,投射出去會形成圓錐體光束。紅外光不間歇一秒發1000光束,所以是脈動式紅外光束。由此這些對射無法傳輸很遠距離(600米內)。 產品主要特點 水平/垂直光學角度調整方便,易于校準 內置光學瞄準鏡,便于調試 菲涅爾精密光學聚焦鏡技術 具有高水準的抗RFI/EMI能力 獨特的數字濾波電路設計 感光余裕度達99% 防雷擊電路設計 帶防雨罩設計 使用C型繼電器輸出 射束遮斷周期可調使其更加靈活適應性更強 全密封防雨(霧)、防塵(蟲)等的全天候一體化結構設計使其能在惡劣的環境中正常工作 常見的主動紅外對射探測器: 目前,常見的主動紅外探測器有兩光束、三光束、四光束,距離從30米到300米不等,也有部分廠家生產遠距離多光束的“光墻”,主要應用于廠礦企業和一些特殊的場所。 在家庭應用中,我們最多是使用100米以下的產品,在這個距離中,紅外柵欄和紅外對射探測器均可使用:如果是安裝與陽臺、窗戶、過道等,就選用紅外柵欄;如果是安裝于樓體、院墻等,就應該選用紅外對射探測器;在選擇產品時,只能選擇大于實際探測距離的產品。
紅外對射探測器的內部結構 紅外對射探測器主要由紅外發射端、紅外接收端、電源輸入、信號處理、信號調整、瞄準鏡、調整螺絲、鏡片、信號輸出等模塊組成,大部分廠家加裝有防拆開關和靈敏度調整裝置,大家在安裝使用前應詳細閱讀說明書。 按我們現在了解的情況,紅外對射探測器的室外探測距離最遠為600米左右,高度為4-5光束,特殊的探測距離和高度需要另行定制。 紅外對射探測器除特殊情況外,應該選用有線傳輸方式。 紅外對射探測器一般是連續工作,大家在電源適配器的選擇上應格外注意按廠家的要求配置。 優缺點 優點:可常年不間斷布防,并可與燈光及監控設備聯動,誤報率低,周界防范效果好。 缺點:安裝需要一定技術,布線安裝要考慮線材、接口的防雨,不是十分方便,價格較高;
紅外對射探測器與防盜主機的鏈接 探頭設定后,將防拆開關接入防區輸入回路中,聯線完畢,蓋上探頭的外殼,擰緊緊固螺絲。要求在防盜主機上該防區警示燈無閃爍、不點亮,防區無報警指示輸出。表示整個防區設置正常。否則,要對線路進行檢查,對探頭進行重新調試,重新對防區狀態進行確定。 紅外對射探測器性能測試 防區工作狀態正常后,應根據設防的要求,用與防范相似的所有可能尺寸,形狀的物體,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方式遮擋探頭的光軸,在報警現場用無線對講機與控制中心聯系,檢驗報警情況是否正常,同時要仔細留心報警主機上有沒有閃動或不穩定狀態。以免給報警系統留下隱患。我們口頭上把這個過程稱為發炮試驗。做發炮試驗的目的就是要測試防區能否具有正常報警的能力,測試防區防護的范圍是否能達到預定的要求,是否存在防護死區。 紅外對射探測器的日常維護 探測器在日常工作中,由于長期工作在室外,因此不可避免地受到大氣中粉塵、微生物以及雪、霜、霧的作用,長久以往,在探測器的外壁上往往會堆積一層粉塵樣的硬殼,在比較潮濕的地方還會長出一層厚厚的蘚苔,有時候小鳥也會把排泄物拉到探測器上,這些東西會阻礙紅外射線的發射和接受,造成誤報警。在日本的用戶通常會委托工程公司維護,通常是在一個月左右蘸上清潔劑清洗干凈每一個探測器的外殼,然后擦干。大家建立了良好的信用關系,都會盡心盡力地做好這一工作。除了清潔探測器外殼,每隔一個月要做一次發炮實驗,檢驗防盜系統的報警性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