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公共廣播系統(tǒng)知識 |
|
 |
|
 |
什么是音場?什么是音場的寬度及深度? |
什么是音場?什么是音場的寬度及深度? 什么是音場? 「音場」到底是什么?在美國,「SoundField」與「SoundStage」是二個名詞。「SoundField」泛指整個聲音充塞的空間;「SoundStage」特指舞臺上樂隊的排列(包括寬、深、高、低)。在臺灣,我們所謂的「音場」其實是指「SoundStage」而言,因為無論是「聲音的舞臺」或「音臺」都無法讓人望文生義。至于「SoundField」,我們早已用另外一個名詞代替,那就是「空間感」。因此,當我們提到「音場的形狀」時,就是指您的器材所再生的樂團排列形狀。由于受到頻率響應曲線分布不均勻以及喇叭指向性、房間聲波反射條件的影響,有些音場是內(nèi)凹形的、有些是寬度大于深度的;有些是深度大于寬度的。有些音場形狀就是四四方方,沒有內(nèi)凹的。這種聲音舞臺不同形狀的再生,我稱為音場的形狀。最好的音場形狀當然要與錄音時的原樣符合。在此我要提出一個值得注意之處:現(xiàn)場演奏時的錄音,其樂團的排列是寬度大于深度的;但在錄音室中,往往為了音響效果,樂團的排列方式會改變,通常縱深會拉長,尤其是打擊樂器會放得更遠一些。如此一來,就不是我們在音樂廳中所見到的排列。,挑剔的讀者以及評論員們不可不察。 什么是音場的寬度? 常常聽到發(fā)燒友夸口:「我的音場不只超出喇叭、寬抵二側(cè)墻,甚至破墻而出。」這句話在外行人聽來,簡直是天方夜譚。在我聽來,則僅是有點夸張而已。我想許多音響迷都有這種經(jīng)驗,不必我再多費唇舌。一般而言,音場的寬度可以寬抵側(cè)墻。至于破墻而出,那恐怕就要靠一點想像力了。至少,以我而言,我要「用眼睛能夠看得到」音場在那里才算數(shù),墻外的東西我看不到,我不能肯定它在那里。所以,我的音場寬度其實在只在我的墻壁之內(nèi)而已。 什么是音場的深度? 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深度感」,現(xiàn)在我把它歸于音場的深度。為什么不像以前一樣,將它與層次感、定位感并列呢?因為層次與定位談的不是音場,而深度感卻仍屬音場的范圍之中,所以,我將它改成「音場的深度」而不以「深度感」稱之。與「音場的寬度」一樣,許多人會說他家音場深度早已破墻而出,深到對街。這當然也僅是滿足自己的形容詞而己。真正的「音場深度」指的是音場中最前一線樂器與最后一線樂器的距離。換句話說,它極可能是指小提琴與大鼓、定音鼓之間的距離。「寬到隔鄰、深過對街」這應該是包含在后面說的「空間感」中。有些器材或環(huán)境由于中低頻或低頻過多,因此大鼓與定音鼓的位置會前沖,此時,音場的深度當然很差。另有一例,有些音場的位置向后縮,結(jié)果被誤以為音場的深度很好,那是錯誤的。我相信,您只要把握住「小提琴到定音鼓、大鼓之間的距離」這句話就不會錯了。 1.橫向聲場,就是我們平時所聽到的小喇叭(這里指耳塞)左右發(fā)聲點的距離的遠近。打個比方,譬如A8,A8的橫向聲場做得不錯了。橫向聲場好的耳塞,壓抑感會相對較少,或者說很少,聽起來舒服耐聽。這個與頭中效應剛好是反過來的,而頭中效應明顯的耳塞,橫向聲場一般都比較狹窄的了。 2.縱向聲場,就是我們聽到樂器的定位以及層次,也就是說縱深感。我們可以這樣去理解,譬如有時候在古典音樂里面,我們聽到大提琴的聲音在比較靠前的位置,而且是偏右方的,小提琴在靠后的位置,豎琴在靠左面的后方......上面這些就是樂器的擺位。縱向聲場好的耳塞,聽到樂器的定位是準確的,聲音的層次是比較鮮明的,樂器之間的距離感是明顯的。耳塞里面,大家可以去聽聽ER4P,UM2它們對樂器的定位是做得不錯的了。 |
|
|